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上周三早晨,我挤在早高峰地铁里刷手机,一条《00后实习生靠ChatGPT实现年薪百万》的推送突然弹出来。正准备点开学习致富经,身后大叔的煎饼果子“啪嗒”掉在我鞋上——这大概就是生活给我的赛博耳光:你还在用肉身卷PPT,人家已经让AI替自己打工了。
正当我盯着鞋面的辣酱思考人生时,手机突然震动。常年失联的发小大刘发来消息:“兄弟,我厂子倒了,要不要一起加盟AI算命?”这位曾经的“东莞打工皇帝”,流水线上练就一手给手机贴膜比机器快3秒的绝活,如今也被机械臂逼得转行玄学。
我突然意识到,关于“努力到底有没有用”这个问题,或许该听听那些把努力玩出行为艺术的狠人。
图片
01
东京地下室里的“昆虫炼金术士”
在东京丰岛区一栋昭和风格公寓楼里,74岁的三浦元司正戴着放大镜,往甲虫标本腹部涂抹特制树脂。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四十年,自从在旧书店翻到那本明治年间的《日本昆虫图谱》开始。
“当时觉得印刷不够立体。”他摸着1978年做的第一只树脂螳螂,复眼在节能灯下泛着诡异蓝光,“出版社说彩色照片就够了,谁要看手工模型?我不信这个邪。”
邻居们见证了这个固执男人的魔幻日常:白天去建筑工地搬砖,晚上在地下室调配树脂。女儿婚礼上,他送的贺礼是一对精心打磨的吉丁虫胸针,把亲家母当场吓哭。直到2019年东京大学昆虫研究室破例收藏他的63227件作品,媒体才惊觉这个“怪老头”创造了什么——他用四十年时间,把整本图谱里的虫子从二次元拽进了三次元。
“现在年轻人用3D扫描仪两分钟搞定的事,我用了半辈子。”三浦从冰箱顶层摸出发霉的饭团当午餐,“可机器不会在锹甲虫鞘翅上画樱花雨啊。”他翻开1997年的工作笔记,某页潦草写着:“今日发现,月光蓝树脂+晨露湿度=江户时代文献记载的'胧夜甲虫色’。”
图片
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
All the sights of my life.
图片
02
孟买街头的人形数据库
当三浦在地下室调配他的梦幻树脂时,5500公里外的孟买,55岁的送餐员拉朱正奔跑在达拉维贫民窟的迷宫里。他头顶的镀锌铁皮饭盒塔摇摇欲坠,却始终保持着精确的23度倾斜角——这是他们家族传了四代的秘诀。
“我爷爷那会儿要给英国军官送咖喱,现在客户变成硅谷来的程序员。”拉朱闪过一辆突突车,饭盒上的绿色条纹在阳光下晃成残影,“别信什么GPS导航,我们的颜色密码比摩尔斯电码还复杂。”他向我展示缠满布条的手指:红色代表金融区,蓝色是医院,金色条纹说明客户对腰果过敏。
这套诞生于1890年的配送系统,如今每天完成20万次精准投喂,误差率堪比航天飞机零件。当外卖APP用算法计算最优路线时,拉朱们靠人肉记忆5万个送餐点。“上次有个斯坦福教授来录像研究,结果自己走丢三次。”他得意地晃了晃老年机,“我们接单靠吼,记账靠脑,下雨天给饭盒打伞比照顾亲儿子还仔细。”
图片
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
All the sights of my life.
03
深圳出租屋里的“赛博吟游诗人”
镜头切回中国,在深圳龙华某栋群租房里,26岁的陈小雨正趴在床板上码字。她白天是电子厂质检员,用显微镜找电路板上的瑕疵;晚上化身网文作家,在手机便签上编织星际恋歌。
“有次我把AI生成的段落混进更新里,读者留言说'这段没有灵魂’。”她展示着屏幕上的数据:新书《银河缝纫机》收藏量刚破十万,比上个月车间优秀员工奖金还多三位数。床底铁盒里塞满灵感碎片——流水线噪音录成ASMR,工友们的八卦改编成外星宫斗,甚至用质检术语描写男主角腹肌:“符合ISO9001标准的人鱼线,误差不超过0.05mm。”
当我问她如何看待“AI取代创作”,这姑娘从枕头下掏出一本《科幻世界》合订本,封面上赫然印着2016年的投稿退稿信。“编辑当年说我'缺乏生活经验’,现在他们夸我'赛博朋克感十足’。”她狡黠一笑,露出沾着泡面汤的牙套,“和机器人比速度我认输,但要说怎么把流水线写出玫瑰香,我可是人形经验包。”
此刻我坐在街边烧烤摊,给大刘回消息:“AI算命项目我投了,但得加个传统项目——用塔罗牌预测哪家工厂明年倒闭。”炭火明灭间,突然想起三浦先生的话:“博物馆说我这些虫子是科学遗产,可当年我就是单纯觉得它们美得让人睡不着啊。”
或许真正的努力从不是算计回报率的投资,而是人类在进化路上随手丢下的彩蛋。当AI能完美模仿李白写诗、梵高画画时,那个坚持用手工树脂复刻昆虫图鉴的怪老头,那个用颜色密码对抗算法的送餐员,那个把流水线噪音写成宇宙情诗的厂妹,正在为未来保存着某种不可替代的“错误基因”——谁知道这些看似无用的坚持,会不会在某个黄昏,突然成为机器文明无法破译的浪漫密码呢?
图片
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
All the sights of my life..
END
图片
图片
图片
文字| 读纸
图片| 网络(侵删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